鹤唳华亭:皇帝是想对中书令下手;结局或遵循原著,太子不会归隐

发布时间:2020-09-10 22:45:00阅读时间:3904
本文导读:《鹤唳华亭》看到现在,我感觉导演、编剧想表达的是“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是多么的难,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多么难,坚持初心是多么的难,尤其是面对诱惑和不舍时是多么难,所以才会有个人认为是最高光的台词

  《鹤唳华亭》看到现在,我感觉导演、编剧想表达的是“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是多么的难,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多么难,坚持初心是多么的难,尤其是面对诱惑和不舍时是多么难,所以才会有个人认为是最高光的台词“请你,就算留下了伤痕,也请你做个,青春和干净的人吧!” 所以才会这么这么的深爱此剧吧。

  而这也集中表现在太子和皇帝之间的戏份中,抛开君臣关系,只看父子关系的话,定权通过监国,能力提高很大,开始有一些反驳他爹的本事,也确实这样做了,皇帝作为父亲的话,也会有一种自己教不了太子的感觉了吧?但后面矛盾越来越激化,我觉得其实皇帝作为父亲,已经管不住作为儿子的定权了,但是作为君主,他还有更大的东西要想不得不强行用君主的权力压制住太子。这时候皇帝跟太子在父子关系上看其实处于一种几乎平等的关系了。

  重阳审讯那里太子也表现出极强的主导性,虽然他是被审的,预告的剧情里,点茶那一段,我觉得皇帝更多的是求太子帮他,帮他去劝舅舅。太子作为儿子一直在成长,到后面开始杠他爹,跟他爹针锋相对,到最后父亲也要看他几分脸色了吧。剧里的太子跟父亲太复杂了,不仅是父子,更是君臣,两人的关系也是很难分析,感觉就是一种轮回,一开始太子小,什么都听父亲的,后来太子长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有自己做事的原则,可以反对父亲了。

  《鹤唳华亭》中皇帝之所以重提陆英案,其实目标是中书令,从中书令出来封驳皇帝为太子站台,结党在皇帝这里就已经成立了。后面中书令和太子的拉扯正是皇帝掀起陆英案的必然结果,他的目的就是把这案提出来,该案的两个主要责任人就没法再联手。但这个案子皇帝很清楚,太子肯定预先不知情,太子不可能杀陆英父子,所以这案最终撂到的人必然是中书令。

  但皇帝没想到太子会有手书在张陆正那里,更没想到廷上给机会时太子没推给顾内人而自己扛了,这个案子太大,太子一扛就可能被迫废储,这不是皇帝想做的。发展到这个阶段皇帝也不见得能保住他。皇帝就算想通过太子牵制顾家,但是也没真想动太子,他后面也发脾气扔棋了。

  太子一开始也是想让女主顶罪的,毕竟在他心里更重要的人是舅舅,保全自己才能保全舅舅,这个时候他确实是违背了初心的。其实这个剧里,很多的选择真得都很无奈,无论怎么选择都没办法两全其美,虽然承受的人痛苦,但是做出选择的人其实更痛苦吧,所以无论他们怎么选,我还是抱着理解的态度的。就像顾逢恩,就像女主,甚至渣爹,他们在选择的时候也一样是痛苦的。只是没想到,他在朝堂上才知道女主的真实身份。

  《鹤唳华亭》已经发布了甜蜜的预告,就是陆文昔有了身孕,她和太子在那片山水前相依偎,给人一种两人归隐的感觉,我个人接受不了他归隐,他归隐了那他为了天下万民,他拼了命也想守住储君之位,守住他爱的人,还有那些为了他而死去的人,这发生的一切,要是真的归隐了那这些又是为了什么,这些又算什么,所以太子一定要自杀,而且他已经被删了那么多高光戏份了,他的小怯而大勇里的大勇都快没了,要是真归隐了,他就真的只剩小怯,没有大勇了,我真的不能接受就为了一个结局而改变太子的人设。

  而且我一直觉得不太会归隐,但是太子想看看阿昔所说的蜀中山水肯定会如愿,所谓好结局不见的一定两人在一起,太子的身份不可能离开皇宫,阿昔也不可能留在皇宫。太子看过了这片山水,阿昔带着太子的骨肉生活在太子所向往的山水间,何尝不是很好的结局?

标签: